家人拿出老人的残疾人证,其侄子直言称,他想起一出是一出,家人亦不清楚其真实想法。
《为了50元,68岁老人拉车百里卖麦秸》新闻追踪——
卖秸秆老人仍住在四五十年前建的石头房里
患轻微精神残疾目前享受的每月535元救助由其侄子保管
年近七旬老人为何拉车卖秸秆?其行为家人如何理解?此事背后有啥隐情?昨天,本报A08版刊发了新郑市龙湖镇68岁老人张学武,顶着烈日拉车百里,打算把100公斤麦秸以50元价格卖掉的故事。文章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央视、人民日报等知名媒体官方微博亦关注转发。记者昨日追访获知,因老人生活状况特殊,他早在几年前,就享受到低保、养老保险及残疾人补贴等救助。据了解,老人的精神病根儿,缘于上世纪70年代婚姻和家庭变故。其侄子是他的监护人。
[探访]
17日一大早,卖秸秆老人又四处溜达了
“这位老人的情况,早几年我们就登记发放救助。”昨天上午9时许,新郑市龙湖镇相关负责人张怀营致电记者称,他们从大河报上获知老人的遭遇,立即调阅辖区孤寡五保老人救助信息网络,发现他并非没有纳入救助范畴。11时许,记者驱车赶至张学武老人的家,张怀营及龙湖镇民政所人员正向其弟张会武和侄子了解情况,“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看看还能提供啥帮助。”
张学武的家,是一幢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石头墙房屋,东西走向共3间。院子里凌乱,通达院内的过道放堆柴火,“他不想让外人进去。”其弟弟张会武称。把柴火挪开,记者凑近房门看到,大门落锁。透过大门缝隙观察屋内,里面堆放着饮料瓶、塑料袋等,显得十分混乱。
在老人家西侧,张会武与其一路之隔居住。这个处所,虽然比老人家的院落收拾得干净,但是房子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我是俺伯的监护人。”说着,张会武的儿子张文科摊开银行存折及残疾证,向记者介绍老人的情况。残疾证显示,张学武老人为精神残疾人,2011年1月13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签发。有效期为10年、残疾等级三级。
银行存折显示,依据国家相关法规,老人享受低保、养老保险及残疾人补助等,“这三项总计核算,每月535元钱。”平日里,这笔钱由张文科保管,伯父生病或者日常开销,则从补助金中提取。
张文科称,17日一大早,伯父用柴火堵上院门,拉上架子车又四处溜达了。离家的时候,他极少跟家人打招呼,通常是“我行我素”;按照他的“惯例”,估计这次出门,又是捡废品。
[说法]
因婚姻变故受刺激,老人患上精神残疾
“俺哥年轻的时候,非常要强!”56岁的张会武直言,青年时期的兄长,体格健壮、做事争强好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担任过一段时间大队干部。他不屈的性格,给当时的家庭带来不小变化。而这种不屈的性格,也为日后的他发生巨变埋下伏笔。
张会武感叹称,上世纪70年代,兄长因为婚姻受挫和家庭变故,性格变得沉默、不愿与人沟通。几十年来,这种沉默性格逐渐演变成精神残疾。这些年,哥哥虽然患有轻微精神病,但他几乎不会对他人产生攻击;印象中,五六年前的一天,邻居的一位亲戚串门,七八岁的小家伙趁哥哥不防备,点燃一个鞭炮扔他跟前,气得哥哥一把抓起小孩子,呵斥不能这样做。因为这事,他连连向邻居道歉。
张会武说,哥哥精神受到刺激,言谈举止有些乖张。生活中,他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也会与家人交流想法;心情不悦的话,就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主。一日三餐,哥哥也很不正常。一旦肚子饿,啥时候想起来,就开始生火做饭,“饭很不应时。”
日子久了,全家人对他的生活方式也适应了。“只要身体没啥毛病,不伤害其他人。我们由着他的性子做。”张称,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全家人把他当“老小孩儿”看。
[追问]
如何科学救助迷失街头的老人
张学武老人没有子嗣,为何不将他送往镇敬老院生活呢?
面对记者的询问,张怀营坦言,老人患有轻微精神残疾,尽管极少对他人进行攻击,但并不适合入住敬老院。此外,像张学武这样的独居老人,一个人独来独往生活惯了,突然让他过集体生活,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其本人也不乐意接受。
据了解,不管是在农村或者城市,处于垂暮之年的空巢老人,未选择进入托老机构之前,他们因孤独或者疾病等原因,离家出走的情况时有发生。6月16日,张学武老人接受采访的时候,执着“追求”卖秸秆,但是对弟弟、侄子等家人的联系方式,一概不知。
迷失街头的老人,宛如断线的风筝,社会怎样对他们进行科学救助呢?
“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启动了黄丝带行动。”昨天下午,郑州市慈善总会项目部的杜霏霏受访时称,郑州市在全省首创的黄丝带行动,由郑州市老龄办和市慈善总会联手推出,生活在郑州、年龄在60岁以上,“失智、失能和空巢”老人是佩戴黄丝带的对象。黄丝带状如黄色手镯,防水,里面含有老人疾病信息、用药情况以及家人联系电话。
根据计划安排,目前黄丝带行动在郑州5区试行,待条件成熟后,推广至郑州郊县。“今年重阳节,会启动黄丝带发放仪式。佩戴者全部免费,预计首批有万余名老人。”杜霏霏称,符合条件的市民,可到各区老龄办报名,“救助这些老年人,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进行的尝试,希望得到更多的有益探索。” (大河报 记者郭致远文图)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