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0:40   来源:政府网站   
    第十八章  维护生态平衡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生态服务和生态保障功能,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第一节提升绿色江苏建设水平

    深入实施绿色江苏林业行动,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挖掘植树造林潜力。抓好沿海、沿江、沿湖、沿河、沿路生态防护林建设,在产业集中区周围建设绿化隔离带,有效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形成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造林3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扩大1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加大古树名木、珍稀植物资源和林区人文资源保护力度,力争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制定实施全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渔业资源、清水通道、蓄滞洪区、大型水面和重要山体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认真实施盐城珍禽、大丰麋鹿、泗洪洪泽湖湿地等自然保护区规划,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对自然保护区实行优化布局和严格管理,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守“生态红线”,维护生态服务功能。加强物种资源调查和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建立省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工程,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国家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

    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修复湖泊、湿地等重要水系生态功能,加强水域保护,建设人工湿地,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完善伏季休渔制度,扩大资源增殖放流规模,修复水生生物资源,试行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大海岸及海域生态环境修复力度。推进沿江两岸、沿海滩涂、破损山体、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的综合整治,实施丘陵岗区、荒山等植被系统修复,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特别是植树种草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荒山荒地、残次林、低产林改造和水源涵养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第三节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办法,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支持,选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试点,逐步建立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提高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认真完善和落实区域污染赔付补偿制度。

    第七篇  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十九章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的干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政府行政的监督和制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拓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内涵,强化政府绩效管理。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和职能责任,继续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探索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镇,赋予其一定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二节  完善所有制结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分离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分配制度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国有企业重组力度,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做强做大一批主业优势明显、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行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撑。到2015年,力争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60%左右,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份额力争达到45%。

    培育壮大中介组织。推进中介组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实施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加强多层次中介组织网络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扶持发展技术市场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发展土地中介服务市场,鼓励发展金融中介、实物中介和服务中介,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组织新体系,推行政会分开,增强行业组织功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

    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使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行为。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管理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问责机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导向。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加快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创新,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持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正确处理价格改革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关系,加强重要生活消费品价格波动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稳妥推进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清理取消涉及民生的不合理收费。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第二十章  增创开放新优势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一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和方式。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引导外资为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服务,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和苏北、沿海地区。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销售机构和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支持外资以多种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制,制定并实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鼓励省内优势企业利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巩固欧美日传统主销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利用自贸区和CEPA、ECFA协议,加强双边贸易。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一般贸易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贸易,重点促进保税贸易和国际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出口,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动漫设计、服务外包和物流服务等新型服务贸易。培育扶持一批与我省优势企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省内重点展会。鼓励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类产品,培育发展一批大宗商品进口集散地,增强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专栏13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有710亿美元;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718亿美元,其中出口14922亿美元;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2003亿美元,其中出口37313亿美元。2000—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为12%,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上升到18.1%。

    促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在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集聚和创新集群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加快特色产业园区、特殊功能园区、创新型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继续拓展保税、通关、物流、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功能,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有序推进各类省级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区工作。

    第二节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国外人才、信息平台等创新资源,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竞争力。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兼并和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鼓励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产业和企业依托能源资源产地和市场,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联合“走出去”,在生产、销售、服务方面形成产业集聚,继续办好我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农业国际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进一步提升承揽工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指导和服务,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权益保护。

    优化区域开放格局。把沿海开发作为新一轮开放的重点区域,加强开发开放载体建设,推进重点口岸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沿海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把沿海地区打造成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开放步伐,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出口基地,建设利用外资新高地。全面提高苏南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境外区域经济合作。发挥江苏友好省州的优势,大力推进区域合作,深化欧美日重点省州的经贸、科技、文化、教育领域合作。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贸易机会,大力提升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水平。拓展江苏与新加坡合作领域,继续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南京生态科技岛、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抓住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发挥江苏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进苏台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海峡两岸(泰州)生物技术产业园、淮安等(台湾)农民创业园。进一步深化与港澳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节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形成最具竞争力的投资贸易便利化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优化货物通关、出口退税、信用保险、收结汇等方面的流程,降低企业商务成本。进一步完善全省口岸开放布局。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企业外汇资金周转。

    建立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防范预警系统和应对体系,建立和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长效机制。做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风险预警、风险管理指导和咨询服务,完善开放型经济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有效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加强重点国别、重点产业预警监测,发挥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反制作用,保障产业和企业权益。发挥投资贸易促进机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商会的积极作用,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政府、中介组织、企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促进公平贸易。

    第八篇  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第二十一章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围绕自主创新、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组织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实现“两个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启动高技术攀登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科技平台推进、科技惠民、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五大工程,着力突破重点行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创新载体发展水平,形成“四大”创新平台服务支撑,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程。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特色产业基地,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旱改水、籼改粳、直改机”和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发展设施农业,扶持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教育和人才强省工程。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健全终身学习网络,开展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工程、“三支队伍”培训和新兴产业、高层次文化、现代服务业、教育卫生、高技能、现代农业人才等十大计划,强化政策激励,优化人才服务,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体系。

    生态省建设工程。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应用。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建设清水走廊,加强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治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土地整理复垦,鼓励农民集中居住,开展农民空置宅基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建设工程。健全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医疗均衡化和可及性,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以医保、医疗、公共卫生、医药信息共享为重点,推进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化。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和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重点,实施金保二期工程,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

    文化事业繁荣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弘扬“三创”精神,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进一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城乡社区文化中心,实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程度,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

    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布局,实现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推进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加快实施镇村公交工程,实现村村通客运班线;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三清一绿”和“六清六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城乡普惠均等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新一轮淮河治理和太湖治理等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加强沿海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整治和县乡河道疏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展大中型灌区改造,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等供水骨干工程,加强清水通道建设,提高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和水资源保护能力。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加快重点空港和海港发展;推进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铁路总里程达到3200公里,扩大城际通勤范围;建设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干线航道里程达到2100公里;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达,提升农村公路通达质量和覆盖范围。广泛推广利用新能源,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风电基地,优化燃煤发电装机结构和燃煤电厂区域布局,有序发展煤电,加强能源区域和国际合作,建立油、气、煤炭等能源资源供应保障基地,构建坚强电网。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