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0:53   来源:政府网站   
    第四章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广纳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发展环境,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推动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方向转变。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第一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突出为重点产业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业产业链,推动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

    现代物流业。依托吉林省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需求,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节点城镇,布局建设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构建国内外联通、产业行业互动、第三方物流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石化、农副产品、生物医药、粮食、轻工纺织等大宗商品的产业物流,建设18个现代物流园区和78个物流中心,新建四平公主岭大岭汽车物流园区,开辟吉林-长春-四平汽车物流专用通道,打造国际性整车及零部件汽车物流配送枢纽。完善和加快8个陆(空)港建设,依托珲春、图们等沿边区域和边境口岸,发展跨境物流。加快培育A级物流企业,推广现代物流技术和标准,打造现代物流品牌。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到2015年,全省物流增加值达到11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金融服务业。实施金融业创新拓展计划,加快金融创新与开放步伐,按照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种类齐全、定位明确、竞争充分、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法人银行机构多层次银行业组织体系。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完善运营机制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创新。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推进吉林银行跨区域发展和上市经营。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东北证券加快发展,推动吉林信托资产重组,支持吉林信用担保投资公司集团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对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实施“吉林省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到2015年全省企业境内外上市总数量达到70家,比“十一五”末期增加27家。建立完善的保险业新格局,重点完善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和都邦财产保险公司治理。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网络金融、金融服务外包等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开发信托新型产品。全力推进“诚信吉林”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600亿元。

    信息服务业。强化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服务支撑,提高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鼓励制造业生产、工艺、管理、营销等关键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系统集成、网络技术服务、软件研发生产等业务。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发展面向农业科学种养、农产品流通、灾害防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开发面向农村市场的质优价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品。加快推动以互联网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跟踪管理,实现商贸流通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和管理。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加快信用担保、物流信息、电子认证、产品测评检测等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以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外包、呼叫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业务,建设长春、吉林和延边3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产品供给,培育发展新型业态,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水平。

    商贸流通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业,优化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发展城市核心商业区、城郊商业和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现代商贸业集聚区。鼓励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连锁销售等新型业态,支持社区便利店和中小型超市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便利生活服务。

    家庭服务业。以改善民生、方便群众、提高质量为宗旨,积极发展关系民生的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医疗、休闲娱乐、养生健身、生活咨询等服务业。突出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城乡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加强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劳动素质,形成覆盖全省的家政服务培训网络,搭建家政系统管理平台,发展“吉林大姐”、“吉林保安”等知名家政品牌。培育老龄服务产业,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机构的投入,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经营管理。发挥吉林省中医药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健康产业。

    房地产业。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在改善民生、带动其它行业发展能力强的重要作用,推动吉林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全部解决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重点发展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度发展高档住宅和小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健全与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保障和市场供应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第三节突出发展吉林特色服务业

    发挥长白山品牌和鲜明的东北地理气候、民族民俗、科教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有吉林特色的服务业。

    旅游业。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等相关产业融合,建设大型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精品线路,提升整体服务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突出生态、冰雪、特色文化、世界文化遗产、边境等主题,着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建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吉林北大湖滑雪场、延边中国朝鲜族风俗风情园、莲花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开发区和国际中央休闲区等100个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长春、吉林、延吉等旅游目的地城市,着力推进旅游营销创新工程,完善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跨国旅游、红色旅游为一体的10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9个旅游业省级集聚区。加强吉林特色旅游形象设计和宣传,提升吉林旅游品牌影响力。着力推进旅游服务提升工程,建立区域性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完善游客集散、救援、投诉等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经营权市场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实现翻两番。

    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提速计划,发挥吉林文化知名品牌效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形成具有吉林特色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强化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网络服务、文化博览、休闲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经营等10大重点产业,扶持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东北亚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新文化业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创作和传播方式,培育壮大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咨询策划、广告、创意等业态。推动产业集聚,建设“长吉图”文化产业带,打造4个文化产业省级集聚区。积极鼓励具有东北、吉林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化经营,推动其走向市场。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吉视传媒、吉林出版集团、长影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增强保障能力,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引进、展示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 第四节大力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深化服务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促进国有服务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营利性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全力推进长春净月低碳生态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资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向现代服务业;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对鼓励类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拓宽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积极探索服务业税收改革;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第五章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全省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按照“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依托“两区四轴两带”的省域城镇体系框架,加快形成以长吉为核心、中部城市群为依托、哈大和珲乌大十字交通主轴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长吉两市,加快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推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切实提升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加强市(州)政府所在地区域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加快发展,尽快打造一批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大中城市;培育一批区位较好、特色鲜明、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到2015年,长吉两个特大城市人口分别达到350万和200万,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达到2个,超过20万的城市达到14个,超过10万的小城市达到20个,超过5万的重点特色小城镇达到10个以上。

    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绿色宜居的原则,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水平,优化城市换乘中心功能,合理调整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布局,提高出行效率。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长春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2号线开工建设,启动吉林市轻轨工程。建设长春等3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站,完善和加强物流园区和货运站场建设。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供水能力,重点实施中部引水工程建设,强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治理保护,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供水普及率达到95%。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热、供气设施建设,集中供热率达到78%,燃气普及率达到95%。实施城镇亮化美化工程,加强市政、绿地、公园、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规划和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地下公共管道体系,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及智能化。加强城市管理立法和监督,扩大公众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能力体系。加快提升人文素质和城市文化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加快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积极推进户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配套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实现全省人口的自由居住和迁移为目标,以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大城市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中小城市全面放开落户条件,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全面实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保障农民权益和促进城镇化发展。探索建立和完善进城农民的农村资产处置机制,建立村庄整备基金,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加强城乡土地统筹,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和交易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权益置换城镇公共服务有效机制,鼓励农民退出农村、融入城镇。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就业公平政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实现城乡社保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