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地方经济资料库 > 报告·规划 > 正文
中经搜索

资料: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0:59   来源:政府网站   
    第二节“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形势,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过程,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优化经济结构力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幅度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和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第三节“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翻番。促进就业持续增加,实现新增就业岗位40万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基本实现,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省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力争实现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平安国际旅游岛建设。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根据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先行试验,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全面实现,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更趋完善,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韩茜)

共(11)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