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3:55   来源:政府网站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认真落实省委《建议》,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福建实际。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福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基本要求是:

    ——坚持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支撑,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强化科技与人才对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省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生态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节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超过2.5万亿元,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6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超过3623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2029亿元以上,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突破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7∶51∶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2%。城镇化率达60.1%。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总人口控制在3801万人以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显著增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0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2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生态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森林蓄积量达5.22亿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下达的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

    力争到2020年,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向更高更好目标迈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为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

    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切实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任务,强化粮食储备设施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组织实施高优农林作物和养殖动物良种创新、高效种养技术创新、高值农副产品加工创新和农村科技优先发展示范支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完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推动良种繁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优化提升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十大特色农产品。园艺业重点发展茶叶、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林竹业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丰产竹林、珍贵树种、大径材、种苗与花卉、名特优经济林、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生物质原料林等,加快示范基地建设;畜牧业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生猪生产,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禽业生产,推进蛋禽、肉兔、乳牛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水产业重点拓展浅海湾外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建设生态型健康养殖基地,发展深水海域底播养殖和以贝藻类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强化主要养殖品种原良种保种、选育以及苗种繁育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十大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85%以上。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基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力争全省60%以上农户参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鼓励争创知名品牌。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一批影响力大的品牌企业和农产品。力争形成15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45%,大宗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

    第二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要求,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面貌。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标准池塘、烟田基础设施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3。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实现较大自然村通硬化公路。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快建设乡镇、村公交站点,增设农村客运线路,提高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因地制宜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完善农村邮政服务,推进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建设布局,以中心村和农村社区为重点,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节地环保型住房。

    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加快形成污染土壤修复机制。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发应用适合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新技术,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户分类堆放、村庄集中收集、乡镇中转、县级处理为主的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体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深入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第三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持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一、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延伸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二、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科普惠农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输出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达到200万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落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

    四、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四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配置,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序流转。推进水域滩涂使用权改革。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拓展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实现农副产品无障碍流通。完善覆盖全省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与平台。建立以省级为中心、市级为骨干、县级为依托,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从生产源头到餐桌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等制度。稳步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整合乡村服务力量,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场所等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参与政治事务、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合法权益。

    专栏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概念

    1.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

    2.四大优势产业:园艺、林竹、畜牧、水产。

    3.十大特色农产品:茶叶、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笋竹、烤烟、中药材、畜禽、水产品。

    4.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逐步实现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快非规划林地造林、创建园林式乡村为抓手,以绿化促美化、促文明、促致富,推进全省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实施“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等配套工程,实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态无害化”。

    7.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粮食生产“一稳两高”、经济作物提升、畜牧水产健康养殖、林竹产业挖潜、农村服务拓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扶贫开发到户。

    8.农村“六大员”:确保每个建制村有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

    

    第三章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围绕构建产业群,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打造福建“制造与创造”的双重优势。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继续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提高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

    一、电子信息。重点推进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设、新一代网络及高端通讯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由加工组装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化。以福厦沿海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强厦门光电显示、福州显示器件、厦漳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壮大马尾物联网、泉州光伏、漳州和莆田光电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平潭综合实验区信息产业园,形成海西计算机和通信、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和光伏、物联网等千亿元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装备制造。重点推进船舶修造、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环保设备、飞机维修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轻纺、电线电缆、建材、冶金、石化等机电一体化产业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风机、港口机械等,推动基础装备、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技术提升,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竞争力强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加快建设省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开发新车型和新能源汽车,扎实推进福州汽车、厦门汽车、泉州轨道客车、漳州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和龙岩、三明商用车基地等建设,加快建设竞争力强的汽车制造基地。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游艇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加快建设船舶产业集中区,推进国家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推动兴化湾南岸、罗源湾南岸等装备制造业后备基地规划建设。

    三、石油化工。坚持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引导炼油乙烯、重油裂解等龙头项目合理布局,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快建设;进一步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其后加工、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石化中下游产业,打造大石化产业链。做大做强湄洲湾和古雷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福建联合石化改扩建、中化(泉州)炼化、古雷炼化一体化、三都澳海西宁德工业区、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加工3000万吨以上炼油、200万吨以上乙烯生产能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大型石化基地。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