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产业布局,突破核心技术,促进裂变扩张,培育引领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第一节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光伏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及配套产品,推进光伏发电示范建设,打造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利用硅衬底等自主创新技术,促进半导体照明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稀土、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硬质合金等金属新材料以及高技术陶瓷、工业陶瓷、有机硅等化工产品,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全面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积极研发生产公交型、商务型、乘用型等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新型动力电池,强化协作配套,加强示范推广,推动新动力汽车产业跨越发展。依托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逐步形成由主干产业、分支产业和配套产业构成的航空产业体系,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民用航空优势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为重点,加快建设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生物产业集群。依托核电、高铁、地铁、直升机、环保等重大建设工程,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合作者,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
第二节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围绕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统筹技术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工程,加快南昌LED产业城、赣州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吉安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基地、上饶光学精密仪器生产基地、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景德镇陶瓷科技城、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以及共青数字生态城等建设,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强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政策,打造一批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知识产权制度,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
第三节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初创期、成长期创新型企业。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积极培育、引进投资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支持大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等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分行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大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税补贴等方面支持力度。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万吨级高纯硅料工程、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规模化工程、薄膜电池产业化工程、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光伏配套工程,到2015年,高纯硅料达到4万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万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00兆瓦。
有机硅产业工程:依托星火有机硅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中国蓝星集团年产40万吨有机硅一体化项目、星火有机硅30万吨扩建项目,到2015年形成100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打造世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
新动力汽车产业工程:依托江铃集团、昌河汽车、上饶客车、安源客车、芦溪中科光伏、江特锂电、赣锋锂业、孚能科技等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到2015年,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产销量达到3万辆、锂离子单体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亿安时。
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推进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九江直升机产业园,形成大型商用客机大部件研发与生产能力,扩大教练机、通用机、直升机、无人机及航空转包生产规模,提升航空设备、材料、零配件加工配套能力及试飞、维修、培训等保障能力,到2015年,年产各类民用直升机200架、先进教练机200架、通用飞机100架、无人机200架、大飞机大部件50架份。
生物产业工程: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药物创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工程、微生物制造工程,到2015年,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位居中部地区前列,现代中药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半导体照明产业工程:围绕完善半导体产业链,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封装、应用、配套关联产业,实施“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产业化项目、液晶显示背光源用高亮度片式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半导体照明外延芯片、半导体器件产业化和光电LED氮化镓纳米线外延片及芯片生产等重大工程项目,到2015年,形成半导体照明外延片100万平方英寸、芯片500亿粒、器件300亿只的生产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重点实施液晶显示屏及部件工程,手机整机及零部件工程,片式、陶瓷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工程,测量、医用等光机电一体机工程,笔记本及零配件工程,光盘等光电存储设备工程,电话等通讯设备工程、应用软件工程、节能环保家电工程。
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
第一节大力发展旅游业 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加快资源、要素整合,挖掘文化内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促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景区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构建赣北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和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加快旅游商品研发产销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全面开拓旅游市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第二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银行业。完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多类型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现代银行业体系,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经营,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重组上市。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国内外银行来赣设立机构,积极组建鄱阳湖银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南昌、赣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大型财务公司,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金融监管,强化审慎管理。
证券业。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省内企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发展“新三板”市场,引进培育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
保险业。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险制度,拓展城乡保险业务,建立银保互动的良性机制。支持保险公司扩大险种,积极引进专业保险公司来赣设立分支机构。
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建设,依托南昌打造全国性物流枢纽,依托其他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推进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推动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社区物流网点建设。提高流通领域现代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财务类、法律类、资讯类、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支持发展大型租赁服务业。抓紧推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第三节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积极推广新型流通方式,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合理调整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连锁经营,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继续发展壮大餐饮服务业,弘扬赣菜文化,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餐饮企业。
房地产业。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社区服务业。坚持公益性和盈利性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居民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服务、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和文化科普服务。
第四节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做大做强业务流程外包,积极开展知识流程外包。大力推进南昌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节能环保服务业。围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专业化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及工程服务,加快完善技术产品交易链和原料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拓展节能服务市场。
生命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美容整形、基因工程等服务生命健康的特色医疗产业。强化行业管理,制定技术规范,推进专业按摩、中药保健等行业和家庭情感、青少年、企业职工等心理健康咨询产业规范发展。
地理信息服务产业。拓展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领域,大力发展车载导航、移动定位等服务,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有序的地理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第五节完善政策支持和体制环境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支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对鼓励类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大对劳动密集、技术先进、节能减排、便民利民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拓宽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景德镇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重点景区(点)质量提升设施建设工程: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二期建设工程:开发建设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98抗洪精神教育基地、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秋收起义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地方文化旅游建设工程:以赣鄱文化为中心,以各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充分体现各地方文化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文化创意产业工程: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意基地、南昌综合型创意产业基地及传统书画艺术基地、共青城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基地、赣州民间工艺创意基地、萍乡网络游戏与动漫基地、抚州传统工艺基地和油画艺术创意产业园、《牡丹亭》影视创意基地,使我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产品原创基地、企业孵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国内外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物联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争取在无线传感网络(WSN)、无线射频识别(即电子标签,RFID)和应用支撑平台(中间件)等关键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在智能水利、智能交通、绿色农业、生态感知、能源感知、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智慧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物流服务大通道建设工程: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实施一批物流中心、物流园项目,形成赣北(南昌、九江)、赣东北(上饶、景德镇)、赣东南(鹰潭、抚州)、赣中南(赣州、吉安)、赣西(新余、宜春、萍乡)五大物流服务大通道,构建支撑中部地区物流发展、服务全国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三章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产业布局,突破核心技术,促进裂变扩张,培育引领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第一节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光伏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及配套产品,推进光伏发电示范建设,打造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利用硅衬底等自主创新技术,促进半导体照明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稀土、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硬质合金等金属新材料以及高技术陶瓷、工业陶瓷、有机硅等化工产品,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全面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积极研发生产公交型、商务型、乘用型等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新型动力电池,强化协作配套,加强示范推广,推动新动力汽车产业跨越发展。依托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逐步形成由主干产业、分支产业和配套产业构成的航空产业体系,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民用航空优势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为重点,加快建设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生物产业集群。依托核电、高铁、地铁、直升机、环保等重大建设工程,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合作者,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
第二节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围绕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统筹技术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工程,加快南昌LED产业城、赣州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吉安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基地、上饶光学精密仪器生产基地、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景德镇陶瓷科技城、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以及共青数字生态城等建设,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强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政策,打造一批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知识产权制度,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
第三节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初创期、成长期创新型企业。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积极培育、引进投资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支持大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等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分行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大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税补贴等方面支持力度。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万吨级高纯硅料工程、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规模化工程、薄膜电池产业化工程、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光伏配套工程,到2015年,高纯硅料达到4万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万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00兆瓦。
有机硅产业工程:依托星火有机硅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中国蓝星集团年产40万吨有机硅一体化项目、星火有机硅30万吨扩建项目,到2015年形成100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打造世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
新动力汽车产业工程:依托江铃集团、昌河汽车、上饶客车、安源客车、芦溪中科光伏、江特锂电、赣锋锂业、孚能科技等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到2015年,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产销量达到3万辆、锂离子单体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亿安时。
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推进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九江直升机产业园,形成大型商用客机大部件研发与生产能力,扩大教练机、通用机、直升机、无人机及航空转包生产规模,提升航空设备、材料、零配件加工配套能力及试飞、维修、培训等保障能力,到2015年,年产各类民用直升机200架、先进教练机200架、通用飞机100架、无人机200架、大飞机大部件50架份。
生物产业工程: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药物创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工程、微生物制造工程,到2015年,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位居中部地区前列,现代中药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半导体照明产业工程:围绕完善半导体产业链,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封装、应用、配套关联产业,实施“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产业化项目、液晶显示背光源用高亮度片式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半导体照明外延芯片、半导体器件产业化和光电LED氮化镓纳米线外延片及芯片生产等重大工程项目,到2015年,形成半导体照明外延片100万平方英寸、芯片500亿粒、器件300亿只的生产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重点实施液晶显示屏及部件工程,手机整机及零部件工程,片式、陶瓷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工程,测量、医用等光机电一体机工程,笔记本及零配件工程,光盘等光电存储设备工程,电话等通讯设备工程、应用软件工程、节能环保家电工程。
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
第一节大力发展旅游业 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加快资源、要素整合,挖掘文化内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促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景区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构建赣北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和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加快旅游商品研发产销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全面开拓旅游市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第二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银行业。完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多类型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现代银行业体系,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经营,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重组上市。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国内外银行来赣设立机构,积极组建鄱阳湖银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南昌、赣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大型财务公司,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金融监管,强化审慎管理。
证券业。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省内企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发展“新三板”市场,引进培育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
保险业。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险制度,拓展城乡保险业务,建立银保互动的良性机制。支持保险公司扩大险种,积极引进专业保险公司来赣设立分支机构。
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建设,依托南昌打造全国性物流枢纽,依托其他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推进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推动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社区物流网点建设。提高流通领域现代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财务类、法律类、资讯类、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支持发展大型租赁服务业。抓紧推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第三节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积极推广新型流通方式,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合理调整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连锁经营,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继续发展壮大餐饮服务业,弘扬赣菜文化,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餐饮企业。
房地产业。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社区服务业。坚持公益性和盈利性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居民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服务、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和文化科普服务。
第四节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做大做强业务流程外包,积极开展知识流程外包。大力推进南昌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节能环保服务业。围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专业化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及工程服务,加快完善技术产品交易链和原料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拓展节能服务市场。
生命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美容整形、基因工程等服务生命健康的特色医疗产业。强化行业管理,制定技术规范,推进专业按摩、中药保健等行业和家庭情感、青少年、企业职工等心理健康咨询产业规范发展。
地理信息服务产业。拓展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领域,大力发展车载导航、移动定位等服务,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有序的地理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第五节完善政策支持和体制环境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支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对鼓励类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大对劳动密集、技术先进、节能减排、便民利民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拓宽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景德镇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