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4:06   来源:中国江西网   
    第二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优化乡镇村庄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结合农村、国有林场、农场和垦区危旧房改造,科学规划乡镇村庄,合理安排乡镇建设、村落分布、产业聚集、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整治空心村,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探索村镇联动、联村整片推进模式,实现联村整片建社区,完善社区功能。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开发。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增强气象对农业服务能力,加强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实施“千吨万人”①工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小水电丰富的山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渡改桥工程,新建一批乡镇客运站和候车亭。

    ①“千吨万人”工程:指单项工程超过万人或供水规模在千吨以上的项目。

    第三节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继续推进以“六改四普及”①为主的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加大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探索科学合理、经济便利的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开展创建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活动,净化、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初步构建农田林网体系,形成“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农村生态美景。

    专栏2: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全面解决1179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供电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发展大型沼气发电和小水电,推广光伏发电、小风力发电、微水电等小型电源。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增户用沼气用户47万户、小型沼气工程33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870处。

    农村安居工程:在现有试点地区,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5万户。在国有农场和垦区改造职工危房21.5万户,在国有林场改造危旧房4.38万户。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和生活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建设农用残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和生活垃圾等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工程,配套开展村庄硬化绿化。

    农村信息通信工程:乡乡建立信息服务站和数据库,行政村建立信息点和农产品信息栏,20户以上自然村通宽带,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农业信息入户率均超过50%。

    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全省地震安全农居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编制农居类型的地震安全技术图集,对5000名农村工匠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设50000户地震安全农居。

    ①“六改四普及”:指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沼气、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电话及宽带。

第三章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一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推动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扶贫标准,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确保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收入增长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环境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做好跨省劳务输出及跟踪服务工作。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扩大培训范围,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渠道,改善务工经商环境,维护合法权益。

    第三节减少贫困人口

    坚持开发式扶贫,鼓励发展特色经济,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渠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以整村推进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为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深入开展部门单位定点扶贫,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注重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四章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农民互助保险和互助信用合作。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第三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构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主业突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区域布局。实施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工程,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城市工业布局和城镇规划相协调。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产业集群。南昌、九江、景德镇等赣北地区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光伏、优质钢材、光电、家电、化工、陶瓷、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和新医药、服务外包等产业;新余、宜春、萍乡等赣西地区重点发展冶金、光伏、锂电、医药、陶瓷、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竹木加工、烟花爆竹、食品加工等产业;赣州、吉安、抚州等赣中南地区重点发展稀有金属加工、电子信息、通讯终端、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化工建材和机械制造等产业;上饶、鹰潭等赣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铜材加工、光伏、建材、食品、中医药、绿色照明、光学、水工、精密机械等产业。

    专栏3: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工程

    企业“退城进郊”工程:对制约城市空间发展的城中企业,有序实施“退城进郊”。重点推进洪都航空搬迁工程、中国商飞第二试飞基地工程等。

    企业转型升级搬迁工程:对影响城市环境、易燃易爆等威胁城市安全的城中企业,引导产业转型、易地搬迁改造。重点推进南昌樵舍新型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工企业改造搬迁工程等。

    企业整体搬迁工程:对原材料、产品运输量大、物流成本高的城中企业,通过整体搬迁,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重点推进城市钢厂整体搬迁工程等。

    第二节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提高工业园区容积率、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规模,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质量兴园,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降低商务成本,提升竞争力。提升工业园区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研发、市场、物流、质量检测、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园区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上市融资、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产品检测、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扩区升级,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过五百亿元的园区。

    第三节培育特色产业基地

    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推动食品、节能照明、家具、陶瓷、服装、箱包、制鞋、眼镜、有色金属、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强化规划引导,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特色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完善产业政策,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第二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兼并重组,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

    继续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有色金属、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有色金属产业以发展精深加工为重点,培育优势特色板块,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升规模和水平。钢铁产业以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为重点,实施城市钢铁企业重组搬迁改造。汽车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加快汽车整车产品升级换代,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开发推广新能源汽车。船舶工业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鄱阳湖水域条件,建设船舶制造基地,发展船用配套工业,拓展船舶产品领域。石化产业注重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系列化,实施油品质量提升工程,扩大石油化工规模,培育盐化产业优势,加快精细化工发展。轻工业培育一批市场认同度高的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做强食品工业,做大家电产业,调整造纸产业,提升陶瓷工业,壮大制鞋、工艺美术、节能照明产业。纺织工业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升纺织印染行业工艺水平,推动化纤行业产品升级,实施服装行业品牌战略,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规模。装备制造业突出技术进步,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发展高效节能电工电器产品,开发工程机械设备。建材行业着力发展高档建筑陶瓷,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加快发展玻璃纤维、结构陶瓷等高附加值产品。

    第二节促进技术进步

    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构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撑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传统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产品,推动工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重点企业“四率”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第三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通过裂变扩张、上市嫁接、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新增一批超百亿元企业,力争江铜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千亿元,进入世界500强,新钢集团、赛维LDK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九江石化、江铃集团、江钨控股、省煤炭集团、江钨有限公司等5家以上企业达到500亿元。继续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发展一批“专、优、特、精”中小型企业。增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产业配套、分工协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专栏4:重点传统产业发展导向

    铜产业:依托江西铜业等骨干企业,发展铜材精深加工,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

    钨产业:在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做精钨粉及碳化钨粉产品,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建立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体系。

    稀土产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控制矿山开采、分离冶炼规模,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开发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

    钢铁产业:利用九江港口优势,结合城市钢铁企业的搬迁改造,推进企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九江沿江千万吨级优质钢铁基地。支持发展高强度汽车用钢、船板、高强度弹簧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石化产业:实施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完善二次加工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形成千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氯碱、有机氯等高附加值的盐深加工产品,延伸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有机硅、白炭黑、功能性涂料等产品,大力开发水处理剂、精细无机化学品。

    汽车产业:推进配套零部件的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节能高效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等零部件产业,支持K系列发动机项目产业化。支持江铃轻型载货车、皮卡、陆风SUV车升级换代,加快昌河节能小排量系列车型开发生产。扩大江铃汽车(轻卡、全顺商务车、天鹿客车、陆风SUV车、风华、风尚轿车、新能源汽车)、昌河乘用车(利亚纳、北斗星)以及萍乡客车、上饶客车市场销售,力争江铃形成70万辆、昌河形成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建材产业:实施20亿平方米高档建筑陶瓷工程,进一步提升高安和丰城建筑陶瓷基地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依托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大力开发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支持建设日产熟料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推广原燃材料预均化技术、生料均化技术、高效节能粉磨技术、高效集尘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

    食品产业:加快品牌整合,扩大“金圣”、“庐山”等卷烟品牌市场份额和产品单箱利税率;提高“四特”等白酒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发展啤酒生产,鼓励发展保健酒和果酒;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肉制品、大米、畜禽、甜叶菊等农产品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利用南丰蜜橘、赣南脐橙等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业。大力开展油茶精深加工,研发茶油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油茶产业附加值,扩大江西油茶的知名度;加大茶产业品牌整合力度,提升加工工艺,提高江西绿茶知名度。

    船舶产业:充分发挥我省船舶工业现有中小船舶制造的基础优势,做精做强2万吨以下船舶产品,重点发展多用途散货船、1000标箱集装船、化学品船、成品油船、中高档游艇、赛艇等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船舶产品。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