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成效持续显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制定实施本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和“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新一轮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见表四),大规模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等11个专项工程启动实施。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落实专项资金3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00亿元。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累计组建新兴产业创投基金36家,吸引民间资金150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快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制定股权激励试点和创业团队培育政策,完善新一轮张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张江扩区工作顺利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紫竹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见表五),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80件左右,比上年增长23%。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全市国家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34家和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分别达到4312家、878家和283家。
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开发机制,编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航运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国家和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顺利实施,累计42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10人入选本市“千人计划”,雏鹰归巢计划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建立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及第二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7%。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攻坚,转型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营改增”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按照国家部署,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出台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试点工作进展平稳有序,全市已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试点范围,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合计减税约166亿元,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40%。稳步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首批10个区域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
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突破。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融资租赁业务创新试点、全球检测维修业务试点等重大改革事项有序开展。围绕“两高一少”目标,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扩大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见表六)。继续实施国资重组联合与布局优化,企业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加快推进,国资行业分布从64个调整收缩到59个。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平台正式建立。
内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利用外资态势良好,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实际到位金额分别达到223.4和15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20.5%;服务业实到外资占比达到83.5%,其中金融、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74.7%和29.5%。“走出去”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到32.4亿美元,增长22%。扎实推进区域交流合作,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启动实施,交通、旅游、能源、信息等重点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持续加强(见表七),共安排落实对口支援资金25.4亿元,实施项目706个。
(五)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1.4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1万个,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启动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扶持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共帮助1.1万人成功创业、733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制定本市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实施意见,继续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完成农民工职业培训30.5万人。出台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若干意见,建立劳动争议月报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分配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保障制度、提高待遇标准(见表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全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增幅达15%,最低工资、城乡低保等标准上调幅度均超过10%。全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88元和174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1.2%。
“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见表九),全年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6.7万套、1292万平方米,供应11.5万套、865万平方米。制定新一轮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支持政策,出台加强大型居住社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稳步实施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设顺利推进,上海开放大学组建成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扩大,为150所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建设综合实验室,新增54所幼儿园。立足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见表十)。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运营,区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成立运营。成功举办首届市民运动会,上海体育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正式成立。制定出台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建设若干意见,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227张,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2个,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6家,为27.2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综合采取保障供应、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强化监管等措施,保障主副食品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强化社会民生领域价格管理。健全价格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价格信息公开透明。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0万人次,切实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六)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西段、9号线南延伸段开通运营,嘉闵高架南延伸和北延伸等项目开工建设,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长江西路越江、中环线浦东段等项目继续推进,完成20条区域对接道路建设。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实施,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701万人次,日均公交优惠换乘达到318.6万人次。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见图7),光纤到户和用户数、无线局域网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带宽、高清电视和IPTV用户数均居国内前列,在全市300处主要公共场所开通i-Shanghai免费上网服务。
城市运行总体安全有序。贯彻实施本市安全生产条例,制定出台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对轨道交通、高架道路等基础设施运营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不断加强,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对726幢20年以上房龄高层住宅增配消防设施,在8487个小区组织开展消防疏散演练,完成31.9万名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按照“五个最严”要求,制定实施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大力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监管网络、强化整治查处(见表十一)。加强能源安全保障,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实现向上海供气。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深入贯彻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完善本市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和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加强来沪人员服务管理,探索制定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完善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三个实有”全覆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大型居住社区和新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推进“镇管社区”试点,推广“大联动”、“大联勤”管理经验。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门式服务,延长窗口服务时间。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医患纠纷专业调解机制,全面推广建设信访大厅,不断完善信访事项核查终结机制。落实平安建设实事项目,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设施化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见图8),累计建成设施粮田8.7万公顷、设施菜田1.4万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7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8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2.4万吨,地产农产品供应稳定、质量安全可控。出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市级财政对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制度继续完善。
新城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贯彻落实加快新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若干意见,建立完善新城建设推进协调机制,新城规划调整修编基本完成。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骨干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金山铁路建成通车,远郊地区交通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启动实施第五轮环保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新一轮经济薄弱村村内道路改造扶持政策,完成105个村庄改造、727座农村桥梁改造。崇明生态岛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加强,8家郊区三级医院建成运营,实现每个郊区县至少有1家三级医院,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113.7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农村改革创新深化推进。立足完善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见表十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奉贤统筹城乡发展、金山新型工业化等专项改革试点和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八)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效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继续完善节能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工程、大力加强节能管理(见表十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启动开展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编制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虹桥商务区、临港、崇明等低碳实践区试点有序推进。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
污染减排力度加大。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上海石化脱硫、石洞口第二电厂脱硝改造、松江东北部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相继建成。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见表十四),配套出台鼓励黄标车淘汰更新、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超量削减、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超量削减等补贴政策。预计全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年初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38.29%。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提高。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张江、金桥开展土地“二次开发”改革试点,预计全年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提高到65亿元/平方公里左右。出台本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推进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出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市级资金补贴、生活垃圾跨区县转运处置环境补偿办法等政策,2025个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5%。郊区集约化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继续下降。
总的来看,2012年上海外部发展环境相当严峻复杂,全年经济比上年增长7.5%,尽管略低于年初8%左右的预期目标,但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创新转型态势持续显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监督指导、市政协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今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经济就一定能够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加快转型。
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受外需持续不振、内需增长放缓以及自身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本市工业、出口持续低位运行,消费增速出现回落,投资增长难度加大,同时资源、环境制约和人口压力继续加大,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运行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二是调整结构的形势紧迫。本市产业结构调整仍处于转型阵痛期,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培育期,目前统计的现价产值因部分产品价格下跌出现下降,产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受市场低迷影响,增速低于全市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受各种制约因素较多,发展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三是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经济放缓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保障就业的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人口快速导入和加速老龄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的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特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尚需提升。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吴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