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2013年03月08日 1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二、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综合判断,201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但保持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加快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外部发展环境总体难有实质性改善。从国内看,全国经济总体将平稳回升,国家宏观政策将突出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从上海看,全市仍处在结构调整攻坚阶段,转型发展既面临重大政策深化突破、新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新产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等机遇,更面临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等方面挑战。为此,我们既要振奋精神,坚定必胜信心和攻坚决心,着力寻找和把握各类有利条件,更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充分估计和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各方面工作。

  201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着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我们在安排201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时,兼顾年度计划目标与“十二五”规划、市第十次党代会、新一届政府五年目标相衔接,进一步突出结构升级、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指标,力求通过目标安排引导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工作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转移到深化改革开放攻坚突破、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内需拉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上来。为此,我们提出2013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防止经济出现趋势性下滑,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速,这有利于为结构调整、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环境,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扎实开局。同时,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比上年适度下调,就是要主动适应我国和上海经济增长适度减缓的客观环境,进一步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努力为结构调整、创新转型腾出更大空间。二是客观反映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从产业看,随着“四个中心”建设、“营改增”试点深化推进,本市第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受外需不振、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对外转移等因素影响,工业将延续低位运行态势。从需求看,预计消费增速将保持平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出口受外需减弱影响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总体判断,在外部发展形势复杂严峻、转型阶段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的背景下,要实现7.5%左右的预期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现对2013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如下(见表十五):

  (一)关于结构效益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立足稳定增长、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效益、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均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把稳定增长、调整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加快重点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业态和改造传统产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经济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加快转型。

  1、着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并举,多管齐下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保费补贴等政策,深化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担保验放等便利化措施,加快海外营销网络布局,建设跨国采购园区和网上国际贸易中心,全力稳定外贸增长。鼓励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出口能力,促进加工贸易向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等领域延伸。深化落实节能家电销售、老旧汽车更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实施鼓励分期付款消费、降低银行卡刷卡费率等措施。结合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强化商旅文联动,探索体验式消费、定制化消费等新模式,发展网络销售、无店铺销售等新业态,拓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采取减轻税费负担、拓宽融资渠道、拓展市场空间、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见图9),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主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储备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强粮食、蔬菜等产销对接和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价格监管,确保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和物价基本稳定。

  2、加快重点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重点区域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建设,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分类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开发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带动作用,落实产业项目审批流程优化方案,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及时开工、按时竣工。依托重点区域、产业基地,完善招商引资协调推进机制,引进和集聚一批总部型、创新型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投融资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力。落实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意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旧区改造等领域。统筹配置各类政府性资金,争取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充分利用好企业债券、中期票据、银行贷款等各类融资工具,创新公益性建设项目运作方式。

  3、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营改增”试点新一轮扩围机遇,优化本市“1+6”行业试点政策,按照国家部署适时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充分发挥税制改革的联动、先发和放大效应。深化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促进医疗保健、文化体育、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支持和规范物流园区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见图10),完善扶持政策,实施专项工程,拓展融资渠道,尽快形成规模化产能。继续推进临港产业区、长兴岛造船、化工区、汽车城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落实国家技术改造实施意见,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企业产品和装备升级换代。大力推动宝钢吴淞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动高桥地区、桃浦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水源地保护区、宝山南大等重点区块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向研发、销售“两头在沪”模式转型升级,鼓励轻工业老品牌、老字号加快商业管理模式创新。

  (二)关于服务功能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25%左右,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5%左右,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发展,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把建设“四个中心”、提升服务功能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核心任务,着力集聚机构、创新服务、优化环境,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

  1、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创新开放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启动建设票据交易市场,加快建设股权托管交易市场,继续支持张江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稳步推出国债期货和原油期货,筹备建设保险交易所。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见表十六),大力集聚功能性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新型金融机构,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全面提高金融机构规模能级。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和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争取开展第三方支付企业跨境支付、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试点。

  2、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

  围绕健全航运集疏运体系,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推进浦东机场第四、第五跑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完善北外滩、吴淞口邮轮母港功能和服务配套。围绕培育高端航运服务,组建上海航运联合会,推动全国性航运专业机构落户,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航运经纪、航运信息等服务业,规范发展船舶交易和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培育船舶供应市场。加快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洋山保税港区扩区封关验收,推进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进北外滩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资源整合、政策完善、功能拓展。进一步放大洋山船舶保税登记、启运港退税、融资租赁、国际中转集拼等试点效应,争取浦东机场开展货邮集拼中转等试点。

  3、全面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积极搭建贸易功能载体,深化浦东“三港”“三区”联动,按照国家部署试点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加快虹桥商务区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建设,举办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着力完善贸易市场体系,推动货物贸易市场、服务贸易市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市场、电子商务市场融合发展(见表十七),抓紧培育技术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形态。加快集聚各类贸易主体,鼓励贸易企业总部、贸易促进机构、贸易行业组织等机构落户。大力促进内外贸融合,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整合衔接进出口业务与国内流通环节,引导贴牌生产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和内销渠道。

  4、加快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集聚发展

  积极推动国内外大企业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设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力争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家左右。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亚太区总部,指导在沪地区总部进一步整合业务、拓展功能。研究本市平台企业扶持政策,推动企业搭建专业型产业服务、展示交易型服务、生活型服务等平台,推动建设一批以平台经济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群,努力形成平台经济与总部经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