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西安兵马俑,云南普洱茶……到一个城市旅游,总要买点有纪念价值的东西回家。到了重庆买什么?
据统计,我市拥有各类旅游商品3380余种,但除了火锅底料、桃片、麻花、米花糖等土特产外,绝大多数特色商品则“养在深闺人未识”。
重庆旅游商品市场现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怎样的尴尬?旅游商品行业又该如何突围?
3月13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土特产”一家独大
带着“重庆有何纪念品”这一问题,记者在洪崖洞景区附近随机采访8位游客。
这些游客均表示,只知道火锅底料、米花糖、桃片等土特产,而完全不知道安陶、漆器等特色工艺品。而这8名游客中,还包括两名重庆本地居民。
据市旅游局统计,在磁器口、洪崖洞、洋人街等主城游客集中区域,以“食”为主的土特产品在旅游商品中占比都超过七成。我市评选出的23个标志性旅游商品中,22个是土特产。
重庆市旅游局经发处调研员于子仲介绍,通常意义上的旅游商品分为工艺品、土特产两大类。其中,土特产的单品价值不高,虽然卖得很火,但利润率较低。而且,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在异地买土特产并非难事。“所以,仅仅依靠土特产,难以支撑整个旅游商品市场。”
2012年,我市旅游商品销售总额突破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但是,旅游购物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17.2%,这一数据远低于云南和四川。
“国际上,旅游购物收入,平均占旅游业总收入的30%以上。在中国一线旅游城市,旅游购物占比通常是在40%以上。”于子仲介绍,较之于近年来景区建设的突飞猛进,旅游商品开发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一条“短腿”。
酒香也怕巷子深
“其实,在重庆的传统工艺品中,适合做旅游商品的不在少数。”重庆壹秋堂夏布坊创始人綦涛介绍,荣昌有夏布、折扇和安陶,梁平有竹帘画,城口有漆器,綦江有版画。其中,安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荣昌折扇也位列中国四大名扇之中。
“虽然重庆拥有深厚的传统工艺品制造底蕴,但较之于火锅底料、桃片等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大多数工艺品都是业内出名、墙内开花,在大众旅游消费领域并没有普及开来。”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小鲁认为,重庆的特色工艺品还缺乏一个集中宣传展示的渠道和平台。
于子仲介绍,虽然在洪崖洞有全市最大的综合性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但该中心采取个体店招商方式经营,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店面小、散、杂,其展示功能大打折扣。
此外,大量外来商品打着“本地特色”的旗号,充斥在各大景区购物点内,使得真正的重庆特色旅游产品淹没其中,消费者难以辨认。
“目前,磁器口、洪崖洞几乎成了张飞牛肉一条街。其实大多数游客并不清楚,张飞牛肉产自四川。”磁器口某工艺品门店老板透露,街上多数店铺的陶艺来自北京,漆器来自四川,而小玩意多来自于义乌,“真正本地产的旅游纪念品并不多。”
企业如何突围
就“平台”这一问题,记者从重庆旅投集团了解到,他们正在计划打造重庆最大的旅游商品连锁卖场,以实现旅游商品的品牌化、规模化经营。而同时,我市也将在年内加大“非购不可”旅游产品集中宣传力度。
“就算有了展示平台,有了大的客流量,制造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这还得打一个问号。”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指出,我市多数的工艺品制造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工艺过于传统,产量小、成本高,难以在旅游商品行业脱颖而出。
山神漆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泽荣介绍,他们的漆器虽然卖得好,但是由于工艺复杂,一直靠手工完成,生产速度慢,很难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直营专卖店里部分产品已经断货了,外来订单更是接不了”。
对此,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负责人刘能风也有同感,其产品从制胚、雕刻、打磨、抛光都是纯手工制作,一件作品最少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由于成本过高,售价也不便宜,低的数千元,高的上万元,普通人很难接受。“如果要做到每个景点都有我们的产品卖不现实。”
“旅游商品具有产销周期短、流通速度快、价格大众化等特点。”我市规模最大的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重庆新博雅礼品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欧阳建议,工艺商品企业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为魂,以现代工艺为体,以当地特色为形,才能为抢占旅游商品市场做好准备。(本报记者 阳炆杉)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