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重点水源建设
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延安延川引黄和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推进引汉济渭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完成主体工程。加强中小水库建设,完善重点城镇和工业区供水设施。积极开展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大泉引黄、月河补水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五年投资300多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专栏7 重点水源工程引汉济渭 跨秦岭调汉江干流及其支流子午河水入渭河流域,缓解关中水资源短缺,改善渭河流域生态。工程主要由“两库(汉江黄金峡水库和子午河三河口水库)、两洞(黄金峡-三河口隧洞和秦岭隧洞)、两站(黄金峡泵站和三河口泵站)”组成,年调水15亿立方米,总投资154亿元。“十二五”争取建成三河口水库,贯通秦岭隧洞。引红济石 从褒河上游红岩河向渭河支流石头河调水,建设引水隧洞19.7公里,年调水0.9亿立方米,总投资7.14亿元,计划2012年建成。榆林王圪堵水库 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年向榆横、鱼米绥工业区供水1.56亿立方米,向农业灌溉供水0.44亿立方米。总投资22亿元,计划2014年建成。延安南沟门水库 总库容1.96亿立方米,年向延安交口工业区供水1.17亿立方米,向农业灌溉供水0.07亿立方米。总投资16.8亿元,计划2014年建成。咸阳亭口水库 总库容2.43亿立方米,年向彬长矿区和彬县、长武县城供水0.72亿立方米。总投资15亿元,计划2015年建成。泾河东庄水库 总库容30亿立方米,年增加城镇和农业灌溉用水4.34亿立方米,年发电量2.52万千瓦时。总投资61.6亿元,力争开工建设。城固焦岩水库 总库容1.8亿立方米,年增加城镇和农业灌溉用水2.6亿立方米,年发电量2.52万千瓦时,总投资8.3亿元,力争开工建设。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定边供水续建 从黄河青铜峡水库东干渠取水,年供水量2466万立方米。续建支管、分支管367公里,总投资3.5亿元,计划2011年建成。规划和完善向吴起等周边县区配水方案。榆神工业区供水 年引取府谷天桥岩溶水和黄河漫滩地下水2.07亿立方米,建设供水干线94公里,总投资23.4亿元,计划2015年建成。宝鸡市石头河引水 年引水4700万立方米,建设输水干线48.5公里。主要向宝鸡市城区及沿线工业区供水。总投资5.16亿元,计划2013年建成。杨凌石头河饮水 年引水3600万立方米,建设输水干线18.3公里,主要向杨凌区供水,总投资3亿元,计划2012年建成。延安延川引黄 年引黄河、清涧河水2048万立方米,输水线路长129.7公里。主要向延川、清涧及永坪镇、姚店工业区供水。总投资11.2亿元,计划2015年建成。榆林大泉引黄 从黄河干流的大泉引水,年引水5.87亿立方米,建设引水干线158公里。主要向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区、榆神煤化学工业区供水。总投资54.9亿元,争取开工建设。中小型水库 建设西安辋川李家河、铜川龙潭、南郑云河、安塞马家沟、子长红石峁、彬县红岩河、汉阴洞河、洛南张坪、旬邑柏岭寺、延长安沟等10座中小型水库,年新增供水能力2.22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 |
二、农业灌溉设施
改造提升大中型灌区配套水平,重点抓好12个大型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8个灌区灌排泵站更新改造、157个中小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配套完善末级渠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0万亩,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专栏8 农业灌溉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对宝鸡峡、泾惠渠、石头河、桃曲坡、东雷一期、东雷二期、交口抽渭、冯家山、洛惠渠、石堡川、石门、羊毛湾等12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衬砌干支渠道1020公里,改造建筑物5367座,改造干支沟排水413公里,配套完善末级渠系,提高灌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对交口抽渭、宝鸡峡、泾惠渠、东雷一期、东雷二期、冯家山、港口抽黄、蒲城抽渭等8个灌区111座灌排泵站进行更新改造。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对157个灌区(5-30万亩30个,1-5万亩127个)的水源及泵站、骨干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斗渠及以下末级渠系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 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新增21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加强小型塘坝、机井、抽水站、渠系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非灌区农业抗旱能力。淤地坝建设 加大黄河中游粗沙区治理,在延安和榆林北部建一批稳产、高产的坝地。 |
三、防洪减灾
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渭河中下游、汉江重点段及丹江干流等防洪工程,加大洛河、嘉陵江、延河、无定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巩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强化防汛、气象、水文、地质等监测预警非工程措施,基本解决防洪减灾体系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栏9 防洪减灾工程渭河防洪工程 重点建设渭河中下游干流防洪、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治理、渭河下游疏浚淤背、华阴南山支流及排水干沟治理等工程,确保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市区及沿河县城、重点农村集镇防洪安全。汉江防洪工程 重点实施汉江汉中平川段、安康城区东西坝等重点段防洪治理工程,确保汉中、安康市区及沿江县城和重点集镇防洪安全。丹江防洪工程 重点实施丹江干流防洪工程,确保商洛市区、沿江县城及重点集镇防洪安全。中小河流治理 加强洛河、延河、泾河、嘉陵江、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重要河流和132条洪涝频发、灾害严重的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沿河重点集镇和农田防护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273座小型水库和7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任务,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摸清重点防治区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建立以县为单元、以村镇为对象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
第八章 积极构建大能力坚强电网 一、外送通道建设
改进输出方式,理顺利益关系,开拓省外市场,推进“陕电外送”,建成国家“西电东送”主通道和主要电源基地。全面建设陕北、彬长和安康三大煤电基地,完善宝鸡-德阳、神府-石家庄、渭南-灵宝外送通道,新建神府-潍坊和靖边-连云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彬长-临沂±800千伏超高压直流、安康-万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形成七大外送通道和点对网、网对网相结合的外送电网体系,送电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
二、骨干网架升级
建设西安南、延安、榆横、神木等输变电工程,基本形成750千伏骨干网架,全面建设关中环网,连接陕北电网,实现省内南北互供和跨区域调度。建设渭南禹门、安康旬阳等输变电工程,优化330千伏主网架,增加变电站点,形成关中、陕北辐射供电网络,强化陕南电网与关中电网连接,增强全省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三、城乡配网改造
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提高建设标准,增强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城市电网重点解决大中城市城区配电网络薄弱、变电容量不足等问题,加快电缆入地步伐。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低压改造覆盖面达到100%。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电气化。推进电力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序竞争。
四、智能电网发展
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着眼于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系统运行效率,在发电、供电、用电各环节广泛应用智能技术设备,建设无人值守、远程监控和自动调度的智能输变电系统,鼓励用户安装智能电表,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友好互动、协调运行,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水平,促进我省智能电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接入,加快配建充电站桩,支持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发展。
专栏10 电网工程“陕电外送”工程 建设神府-潍坊、靖边-连云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彬长-临沂±800千伏超高压直流和安康-重庆等输电通道,形成“东进南下”外送电格局,新增送电能力1600万千瓦,2015年达到2370万千瓦。750千伏骨干网架工程 建设延安、榆横、西安南、神木等750千伏变电站和天水-宝鸡、宝鸡-西安南-渭南、榆横-神木等750千伏线路。新增变电容量突破840万千瓦伏安,线路549公里。330千伏主网架工程 建设西安户县、西郊、渭南禹门、安康旬阳、榆林大保当等输变电工程18项,扩建增容西安聂刘、延安黄陵、铜川东塬等输变电工程17项。新增变电容量1308万千瓦伏安,线路2585公里。新建户县、洛川、锦界、南郑、旬阳等330千伏变电站和信义-张村等输电线路。110千伏及以下城乡配网工程 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100%。结合西安等大中型城市建设,加快城市配网改造工程,重点解决好西安等市中心城区配电网“卡脖子”和变电容量不足等问题。 |
第九章 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畅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网络。加快IPv6技术商业化应用,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实现宽带村村通。推进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动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利用并融合多种技术,建设宽带无线城市。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光缆线路总长达到45.84万公里,宽带用户达到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550万户。
专栏11 信息基础设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工程 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包括TD-SCDMA等3G网络扩容、TD-LTE网络建设和WLAN网络扩容,实现市区、县城、乡镇、旅游区100%覆盖;3G全面商用,4G试商用。宽带网络覆盖工程 城域网及接入网优化改造,接入网络宽带提速。大力推进城区光纤入户,农村光纤到村,加快接入网络的“光进铜退”进程。城市有线宽带接入带宽达到20Mbps,农村有线宽带接入带宽平均达到4 Mbps以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程 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省内城市100%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数字化改造。建设骨干传输网、IP数据网、光缆分配网、用户接入网等承载直播电视,互动电视、宽带上网、通信业务等多种业务。三网融合工程 建设省级IPTV集成播控平台、业务平台和省高清互动电视,发展IPTV、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三网融合业务应用。高清互动家庭(含IPTV)用户突破320万户。“数字陕西”工程 更新基础地理信息,开展省内地理国情监测,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成秦岭大巴山地区1:1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绘。 |
(责任编辑:韩茜)
下一页
定位用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