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0:45   来源:政府网站   
     第一节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计划,推进10家左右的重点园区、100家左右的示范企业、1000家左右的技术创新培育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工程化平台,引导人才、技术、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支持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创办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15年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受益的主体。

    第二节加快建设创新载体

    加快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肥、芜湖、蚌埠国家高新区建设,支持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市努力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大力推进“科技入园”工程,新建一批省级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各类开发区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提升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器功能,建立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要素交易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

    第三节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围绕加速崛起和加快转型两大战略任务,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工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工程、服务业技术支撑工程、现代农业科技工程、社会民生科技支撑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申报国家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研究项目。支持强磁场等大科学工程建设。

    第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分类改革省属科研单位,支持转制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完善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评价、考核和奖罚制度。支持中央驻皖科研单位、转制科研院所与地方科研院所、企业的兼并重组,共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支持中电科技集团在省内设立区域总部,共同建设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地、蚌埠电子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科技投融资体系,扩大创业投资规模,积极推进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交易平台建设,开展合肥高新区科技保险创新试点。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开放联合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引导联盟实体化。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组建中国煤炭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加强县域科技能力建设。

    专栏11六大科技攻关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工程。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节能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开发、余热余压利用、智能电网、环境监测仪器仪开发;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新型显示、语音合成与识别、物联网、微电子和高端软件等;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环保;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技术、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汽车中的整车集成及控制技术、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电机本体与驱动技术、增程器及充电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高档数控加工装备、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新材料产业中的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及应用;公共安全产业中的煤矿安全、交通与运载安全、区域安全与反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工程。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中的节能环保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家用电器行业中的智能家电;原材料行业中的金属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煤炭行业中的煤气化技术、煤化工成套设备;纺织行业中的高档纺织材料及印染后整理技术、产业用纺织品。

    ◆服务业技术支撑工程。高新技术服务业中的研发设计服务业、生物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服务业信息化;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应用。

    ◆现代农业科技工程。粮食丰产技术中的粮食丰产技术和示范、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与示范;生物育种中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生物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主要粮油作物加工及示范、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社会民生科技支撑工程。人口健康、医药质量安全、主要污染物防治处置技术、区域环境与资源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计划,推进10家左右的重点园区、100家左右的示范企业、1000家左右的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显著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十六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具体措施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德育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优化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优化中学布局。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扶持一批普通学校设置特教班、随班就读示范点。争取到2015年,高质量、均衡化的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

    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以提升办学层次为重点,进一步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建立高校分类指导体系,努力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多元办学、特色发展,继续推进985和211工程建设。进一步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妥善解决高校负债问题。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

    第四节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

    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求,加快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职教园区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双元化”办学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教育。完善政府统筹、产业引导、行业推进、企业和职业院校自主、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互联互通机制,制定选拔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树立“大职教”理念,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实施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第五节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

    继续教育。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逐步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民办教育。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六节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元教育投入机制,不断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制定并落实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全面开展国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专栏12教育重点工程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使校舍达到综合防灾安全要求;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省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育队伍和高校人才建设。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推进学前教育试点省建设,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加强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工程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升计划;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支持合格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团队。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皖北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省辖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开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健全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制度。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以第二代省教育和科研网为核心的教育专网。大幅度提高中小学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在中小学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构建较完备的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

    ◆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场所,在全省农村地区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配置图书、电话、电脑、电视机等,设置心理咨询平台,落实指导老师。

    第十七章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把招才引智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开发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着力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问题。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专栏13十大人才工程

    ◆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有计划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实施《2009—2020年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基层干部培训工程、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工程。

    ◆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拓展“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人才创新创业载体。支持培养100个省级创新团队,引进10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企业家培养工程。组织实施省属企业“双百工程”,培养造就100名精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化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100名职业素质好、具有战略思维和较强的生产经营或资本运作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教育名师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1000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1万名在各学科领域内起重要作用的省级和校级教学科研骨干。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引进并重点支持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建设20个左右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培训2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从中小企业选派50名左右具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到省属重点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培养锻炼。

    ◆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选拔培养500名左右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等六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每年培养新技师5千人、高级工4万人,建成30个技师学院、50个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强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贫困地区和基层人才支持工程。积极引导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贫困地区和基层工作或提供服务,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

    第七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八章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节约能源资源

    节约能源。继续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商业旅游等重点领域节能,切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以节能增效为主线,发挥工程性节能的主导作用,重点实施节能改造优化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兴企惠民工程、绿色照明产品推广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程、节能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六大节能工程。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节能灯等节能产品,加大政府对环保产品认证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完善政策机制,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节能的支持力度。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完善目标责任制。强化依法节能,健全配套法规和标准,加强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弘扬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节约集约用地。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严格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使用标准,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加强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推进工程,到2015年综合整治农村土地500万亩,新增耕地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25万亩。积极推进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水平。支持合肥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市建设。

    节约水资源。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农业节水,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在缺水地区限制建设高耗水项目。抓好城市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执行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加大勘查力度,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后备基地。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市场配置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