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第一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最广泛地动员公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
第二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建立政府与社会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做好流动人口以及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
第三节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改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适度放宽经济类、公益类社团和基金会的设立,简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的登记程序。推动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改革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完善培育扶持政策,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第四节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方式多样、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和决策纠错机制。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强、改进信访和行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通达民意的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第五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加强餐饮、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执法。加强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法制和政策引导,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实施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矿山、交通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严格安全许可,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加强职业安全健康防护。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
推进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重点加强防洪、消防、防震、气象、人防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健全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努力建成全国最稳定的省份之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专栏15社会建设重点工程
◆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新增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200万套。到2015年,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重点建设乡镇卫生院及附属设施、卫生信息化系统、卫生监督体系、精神卫生体系、职业卫生防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完善、省市级综合及专科医院能力、院前院内急诊急救综合能力、血液安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等工程。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建设105个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520个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省级(含区域性异地就医结算中心)和17个省辖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推进人力资源市场“512”品牌计划,力争用五年时间培育5家全国知名、区域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10家省级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工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重的县(市、区)、乡镇利用现有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等职业培训场所和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建设或改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基地。
◆重点民政工程。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2000个、各类养老床位24.6万张,每个社区建立为老年人提供短暂托养或日间照料服务的福利设施。建设省综合性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体系、残疾人管理中心、就业服务中心、托养服务中心,加强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城市100%的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80%以上的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80%的城区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全省80%的建制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会维稳工程。加快维护社会稳定应急机制、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和城乡社区建设,建立省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和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全员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支持和安全监管装备建设。建立重点青少年管理综合服务台和教育帮助工作社工队。
第九篇着力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区域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诚信务实、开放合作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跨越。
第二十三章提升全省人民文明素质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强化职业操守,构建传承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人文关怀,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素质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净化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二十四章加快文化改革创新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管理格局。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积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推进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深入发掘徽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安徽人民的丰富创造,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展现徽风皖韵、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实施理论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大力建设公共智库,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十五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一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新闻媒体建设,重视推进三网融合后新兴传播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着力办好中国农民歌会、“江淮情”、省艺术节、“三下乡”等各类文化服务和重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传承和创新安徽地域文化,重视保护各类文物、自然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强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管理,促进黄梅戏等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加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强档案、地方志事业发展,推进县(区)档案馆工程建设。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省。
第二节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做大做强龙头文化企业。鼓励骨干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统筹利用省内外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支持安徽出版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进报业、广电传媒、演艺集团及时代出版、皖新传媒、新安传媒、芜湖方特等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企业,力争再培育5家以上文化上市公司。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品牌。
构筑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广告、文化用品和动漫等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30个左右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型文化业态,搭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打造动漫产业大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教、建筑、制造、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
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和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的合理流动。畅通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和电影院线,建设区域性出版物发行中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继续办好“电视周”、“文化周”等活动,积极传播我省特色文化,扩大安徽文化影响力。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推进版权、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出口。加强与国外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合作。
专栏16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标志性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安徽百戏城等。支持省辖市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影院和地方志馆。扶持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文化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扩建程大位珠算博物馆、绩溪三雕博物馆、祁门红茶博物馆,新建万安罗盘博物馆、徽州府衙博物馆、黟县明清民居园等。规划建设黄梅戏传承研发基地、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展示馆。建设一批民俗展示馆、传统技艺展示馆和非遗传习基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建成市级分中心和城市社区基层文化服务点,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人口全覆盖。
◆乡镇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工程。支持一批乡镇文化站建设,建成350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推进公益性城乡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全省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逐步实现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全省100%县(区、市)、80%的乡(镇)实现光纤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00万户,实现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农村电影放映。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在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1场公益性电影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电影放映由室外向室内转变,建成县及县以下农村数字影院120座以上。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到2012年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省18952个行政村。同步推进城乡阅报栏和社区书屋建设。
第十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