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2013年02月18日 09:17   来源:北京日报   

  三、实现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战略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聚焦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科技文化创新,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发展内生活力和动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突出抓好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增强对全市经济的支撑能力。把“两城两带、六高四新”作为首都经济的主要承载地,注重要素集聚、政策集成、资源集约,着力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科学发展水平。(1)切实加快拓区建设,增强经济要素集聚力。加快中关村、金融街、商务中心区(CBD)、亦庄等新扩区域的土地、规划等前期工作,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拓展高端产业发展空间,增强集聚优质要素的能力。(2)突出主体功能,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强化重大项目市级统筹机制,引导优质要素资源按照功能区定位分类集聚,更加注重存量资源调整和置换升级,增强园区定向吸引能力,持续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功能区体系。(3)创新园区运作模式,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做好产业链配套,围绕功能定位做好园区的生活和服务配套。完善园区投入产出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创新园区发展模式,鼓励园区自主建设持有产业地产,增强招商选资的灵活性。鼓励园区发现价值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提高资本运作能力。鼓励园区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加强与国际同质园区的战略合作与交流,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切实提高“两个100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1)切实把科技创新放在首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服务好国家创新战略,依托“部市会商”平台,统筹利用好首都创新资源,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切实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深化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试点,争取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等5项新政策试点。抓紧实施中关村扩区规划,新增区域要在规划上落地、政策上覆盖。在支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更加重视服务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布局和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科学统筹使用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健全统筹安排、公开公示和效益评价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物联网等示范应用工程。坚持支持研发与提供市场并重,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和领域。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注重发挥引导放大作用,综合运用投资平台、股权投资、补助贴息、共享知识产权等方式支持企业成长。积极发展科技金融,争取在科技商务、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等领域新设若干支产业创投基金。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推进蓝鲸园等一批产业基地建设。(2)充分发挥文化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统筹使用好文化创新发展资金,支持重点文化集聚区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支持文化企业转企改制,支持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文化惠民服务,支持设立文创股权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企业跨领域、跨所有制重组,服务和承接好中央转企改制资源。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制定出台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政策,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提升文化集聚区承载力,加快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等特色文化功能区。以国际电影节、国际设计周、文博会、艺博会等品牌文化活动为重点,拓展传播渠道,增强首都文化影响力。

  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升首都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发挥首都市场优势、信息优势、人才智力优势、科技文化优势,壮大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抓住新兴金融功能区建设、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落地机遇,进一步完善首都金融服务功能,完善金融生态,吸引新机构,培育新业态。切实发挥“营改增”试点、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和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作用,提升“北京服务”品牌影响力。

  加快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适应旅游需求新变化,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规划建设集产业集聚、资源整合、辐射带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功能区,打造西山文化、燕山生态、长城沿线、五彩浅山、京北山区生态休闲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带,加快延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融合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文化元素,建设一批具有旅游体验功能的特色街区。在新城布局大型旅游综合体。着力打造颐和园等景区驻场演出,发挥奥林匹克5A级景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昌平国家大马戏院建设。

  把非基本公共服务业作为拓展首都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方案、行业服务标准和准入标准,研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以直接投资、委托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进入医疗、培训、养老等领域。

  着力培育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抓住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机遇,完成TD-LTE规模试验网络建设,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做强新一代信息网络集群。依托北斗卫星、北京二号遥感小卫星,加快发展位置导航、授时服务、遥感产品和应用服务,构建卫星应用产业集群。依托蛋白质国家基础设施、生物医药基地、中关村生命园等建设,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挥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优势,在节能减排、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领域,创制标准,发展系统和技术集成商,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立足自身需求、放眼全国市场,整合车辆装备、磁悬浮技术、地铁信号系统、地铁管理运营等优势资源,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研制和示范应用,提升集成电路芯片和专用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能力,高度关注新材料、通用航空、3D打印、绿色印刷等一批潜力领域,培育壮大应用和服务市场。

  统筹用好各类要素资源,为首都发展提供坚实支撑。(1)加快市属国有资本有序进退,促进战略重组。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为民间资本拓展投资空间。制定专项推进计划,坚持有进有退,把置换出的国有资源集中投向符合首都定位、支撑未来发展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重点领域。(2)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发展。在服务各类在京总部企业过程中实现城市自身更好发展。研究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吸引各类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将财务、研发、采购、营销等功能纳入总部,促进总部实体化发展。提升金融街金融总部、商务中心区(CBD)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制造业总部等聚集功能,推进世界华商中心、侨资、民资总部建设,促进总部特色化聚集。(3)切实为企业在京发展做好服务。树立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市区统筹服务机制,为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各类市场主体在京注册、投资、运营、发展等提供全过程高质量服务,为各类资源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环境。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抓投资促消费,进一步巩固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内需拉动格局。

  进一步强化消费拉动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特大型城市市场优势,坚持供给与需求同向升级,提升功能与优化布局并举,增强消费拉动作用。(1)扩大新兴消费供给。积极培育与市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相适应的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业发展,增加和丰富服务性消费供给。在继续提升群众基本消费需求供给基础上,培育特色消费和高端消费。持续吸引和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和体育赛事,完善大型会展旅游设施周边商业环境,鼓励发展快捷连锁酒店和乡村连锁酒店,促进旅游消费。(2)优化消费功能布局。深入挖掘中心区文化内涵,优化西单、前门、王府井等具有百年历史消费街区环境,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培育什刹海、南锣鼓巷等特色休闲文化街区,打造24小时休闲消费区域。加强新城商业布局规划,引导新增项目优先向新城集聚,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大型商业和旅游综合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消费商圈。鼓励品牌连锁商业企业加快向乡镇布局。(3)释放潜在消费需求。落实家电节能补贴、家具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带动居家消费和便民消费。深入研究、不断释放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果,培育订制服务供给环节,吸引境外消费。支持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完善配送体系,提高支付本地化程度,积极扩大网上消费。支持小额消费信贷公司发展,鼓励信用消费。(4)加强消费预期引导,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进一步巩固投资支撑的关键性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功能、促进民生改善的关键作用。(1)把扩大社会投资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国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实施细则和本市配套办法,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完善土地、规划、价格、补贴等配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医疗、养老等领域投资和管理。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保持首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保持政府投资合理增长,集中力量、分阶段、系统性解决一批重大问题,重点支持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生态文明、承载高端业态、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建设。通过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方式,切实增强引导放大作用。(3)着力增强融资能力。坚持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对接重大融资需求,编制落实重点领域融资计划。加强市区两级融资平台建设,落实轨道交通融资机制,完善和建立市级公路、区县中小河道治理等投融资平台,重点规范一批承担重大建设任务的区县融资平台。积极争取中央各类支持资金,扩大金融机构在京信贷规模,通过债市、股市、信托、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扩大直接融资。(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4)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促进机制。全方位为社会投资落地做好服务。扩大重点工程管理规模,在重大项目上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京张城际、丰台火车站改扩建和陕京四线等项目推进。加强投资调度,把握时序,坚持保续建、保竣工、保重点,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更加重视投资绩效管理,加强项目稽查,提高投资效率。

  (三)优化提升中心城功能,有序解决城市发展难题。

  做好首都“四个服务”,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务实有序解决交通、人口、环境难题,提升中心城综合服务功能。

  系统谋划和治理中心城交通拥堵。严格落实好交通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大考核督察力度,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6%。(1)大力提升中心城轨道交通承载力。集中力量加快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克服困难,综合调度,协调推进,全面加快已开工线路建设,建成14号线西段等3段线路,新增通车里程24公里,总运营里程达到466公里。开工建设地铁8号线三期、地铁16号线和地铁6号线西延,实现规划2015年建成通车线路全面开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抓紧编制并上报2020年版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地铁安全消隐、扩能改造工程,加强运行调度,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合理提升既有线路运载能力。(2)加快构建立体化公交换乘体系。切实改善轨道与地面交通接驳换乘条件,开工建设苹果园等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提升三元桥、德胜门等重点地区换乘设施,提高换乘效率。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减少长距离穿城线路。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布局,在四环外新建10处P+R停车场,缓解中心城交通压力。增加连接社区和地铁的“袖珍公交”数量,提高组织化和便利化程度。(3)提高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实施30公里微循环道路加密工程,改善西直门、崇文门等地区交通状况。积极推动小区和单位合作错时停车,在重点区域、医院学校和老旧小区新建改造一批停车设施。加快建设京昆、京新、京台高速等11条交通疏解通道。(4)大力优化城市慢行系统。按照安全优先、路权优先原则,在中心城重点地区建设自行车出行示范区,完善公共租赁自行车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便利化程度,增强绿色出行吸引力,逐步让自行车回归城市。(5)强化服务管理提升效率。加强物联网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建设1700处智能交通信号灯,提高易堵路口和交通节点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指挥中心信息发布平台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培养市民自觉使用交通信息的意识,引导车辆均衡出行。积极回应市民关切,系统研究解决方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打车难等问题。

  大力优化提升中心城功能。坚持“限、调、疏、改、增”多措并举,优化提升中心城功能。(1)坚决落实“四严”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规划、土地、投资等项目源头管理,明确责任,严格控制旧城区新建住宅开发,严格控制大型公建,严格限制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新建和扩建,严格禁止疏解搬迁区域的人口再聚集。(2)有序调整一批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功能。支持有条件的批发市场主动转型,逐步引导四环内低、小、散等商品批发市场有序调整。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研究长途客运站布局调整和线路优化。(3)推进公共服务功能向新城疏解。严控中心城区医疗、文化等大型公共服务机构就地扩张,引导新增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和其他重点新城转移。加快建设良乡、沙河高校园区,扩建同仁医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推动大型医院康复服务机构在新城布局。(4)创新旧城开发改造模式。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实施钟鼓楼、地安门、前门东区等文保区修缮改造,为中轴线申遗创造条件。统一规划、明确标准、突出特色,探索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旧城改造,参与名人故居、四合院、会馆、历史宗教建筑修缮保护,使老区焕发新活力。适度集中规划中心城人口对接安置区域,高水平建设居住、绿化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5)增加城市亲民便民功能。高标准建设南护城河8公里滨水绿廊,形成二环亲水绿带。实施城区“见缝插绿”,推进社区绿化,提升100条胡同街巷绿化美化水平,满足市民亲绿需求。规划建设一批区位近、品位高、消费低的文化体育休闲场所。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经营水平,加快培育组织化、品牌化、连锁化便民企业,通过品牌服务进社区,逐步替代服务水平较低的小餐饮、小网吧等。

  (四)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国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落实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新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薄弱地区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多点支撑、特色突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将通州副中心建设与中心城功能疏解紧密结合,围绕承载城市新阶段的新功能和中心城区优质资源扩张的高端功能,强化市级统筹,研究制定土地、投融资等支持政策,加快建设符合首都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调整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副中心。积极发展医疗健康等非基本公共服务业、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引导侨商总部、艺术品交易中心、央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坚持以城促业,适度超前、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按照“一核五区”布局,优先加快建设3平方公里核心区起步区,集中支持广渠路二期、壁富路、通州水厂、北环环隧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潞河医院、新华医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等公共服务项目,支持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提升项目,不断增强副中心的吸引力。

  大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把新城、重点镇作为首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节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和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1)提升综合性新城区域带动和综合服务功能。实施顺义天竺综合保税区、新国展二期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支持大兴-亦庄扩区建设,融合发展,超前谋划新航城。突出昌平科教特色,推进未来科技城和北京科技商务区(TBD)建设。增强房山与中心城的联系,加快高端产业园区和京良路等跨区通道建设。提升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区域性新城发展水平,带动区域城市化。(2)大力提升重点镇建设水平。出台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意见,发挥小城镇发展基金的支持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央企、民企和市属国企等各类资源参与重点镇整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打捆”方式建设运营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3)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延伸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机制。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山区人口除险搬迁和农宅抗震节能工程,推进住宅安全化建设。实施11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特色生产,促进产业融合化发展。优化用能结构、提升公交便捷度,促进公共设施便利化。继续营造整洁村庄,推进农村环境田园化。

  促进城南崛起和西部转型。(1)持续推进城南地区发展。按照“范围不变、力度不减、目标连续”的思路,编制和实施第二阶段城南行动计划。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大力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石化新材料基地等产业园区,提升城南产业功能。打造首都核心演艺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加强会馆修缮、保护和利用,提升城南文化功能。以骨干交通、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保障、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为重点,营造优良的人居和发展环境。举办好园博会等重大活动,提升城南地区影响力。(2)建设西部转型发展示范区。出台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转型发展意见,启动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吸引优质要素聚集。建设文化硅谷、中瑞生态谷、八大处和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重大功能区,加快门头沟新城高压线迁改工程和长辛店等五片棚户区改造,促进西部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