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化价格监管,价格总水平平稳回落
按照“保供应、稳物价、强监管”的要求,大力实施市场物价控制工程,加强供给能力建设,加大清费治乱减负,降低流通环节成本,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扩大物价补贴范围,强化价格监督管理,物价涨幅持续回落,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8%,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实施肉羊肉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新建24万吨粮油中转储备库和7.7万吨肉类、果蔬冷链物流设施,增加储备投放能力。重大节假日期间投放自治区储备肉3500吨。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信息参考价,建立糖料收购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出台棉花、烟叶收购价格。出台《自治区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下达《新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快建设肉类、蔬菜、果品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自治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的意见》,全区已建成农副产品直销店近2000家。实施《推进自治区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工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和非常规用水价格等制度。合理疏导非民用天然气价格矛盾,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费收费标准。严格控制出台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价措施。加大清费治乱减负力度,取消收费项目84项,停止和降低收费项目17项,对重点民生工程、援疆项目、园区建设等减免各类收费及政府性基金,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4.2亿元。规范和降低医疗服务价格,206种药品价格下降,平均降幅17%,减轻社会负担约3亿元。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工作。深入开展煤炭、建材、医药、教育收费等专项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六)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博乐市、和硕县、玛纳斯县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县市,已登记农户2.5万户、登记土地面积71.7万亩。启动国有农林牧场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库尔勒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新疆建工集团、化工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完成改制重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市场配置矿产资源取得重大突破,挂牌出让三塘湖煤田3个区块探矿权,在积极探索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开发惠及各族人民群众的改革思路方面迈出新步伐。成立中石化塔河炼化、新疆路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开创了地方参股央企、地方和央企合作的新模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绩效考核范围由自治区机关的42个部门扩大到50个,试点地区延伸到4个地州和乌鲁木齐市的12个联系点单位。行政审批工作纳入自治区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国务院确定的八个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稳步展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快速展开,走在全国事业单位改革前列,96%的事业单位推行了聘用制。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新疆广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红柳河至淖毛湖铁路作为样板工程在全国率先宣传和推广;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淖毛湖至三塘湖、巴伦台至伊尔根等地方铁路前期工作全面展开。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医改各项任务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3.3万人,参保率为95%;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078.3万人,参合率为99.7%。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金额9.66亿元,给患者让利1.45亿元。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确定12所县级公立医院为改革试点医院。
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喀什经济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展开,三一重工机械与零部件再造等一批规模企业相继入驻园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正式封关运营,商品展示、金融服务等领域的15个重点项目入驻中心。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显成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签约额比首届增长11.8%,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8亿美元,增长21.8%。克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市场疲软、地缘政治等诸多不利影响,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251.7亿美元,增长10.3%。
图表5 进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
(七)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围绕“创新型新疆”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乌鲁木齐、昌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启动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工作。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多晶硅材料、高分子复合节能建筑材料等领域新建了5家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累计达到12家,其中5家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累计实施的2237所双语幼儿园已完工2233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民汉合校普通高中等项目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两基”成果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比例40.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比例83.9%。推进实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大力实施“基层文化建设年”活动,加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惠民力度提高。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主体不断壮大。首届新疆当代艺术双年展文化活动受到好评,全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东风工程一期项目圆满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全面完成6844个20户以下自然村和新通电20户以上自然村及新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惠及农牧区15.7万户。全面完成南疆三地州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三地州4151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实施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等建设项目。
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地市级医院、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农村急救体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进展顺利,7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奖励优惠政策不断完善。预计年末全区总人口225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建设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3项、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项、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1093项。青少年体育工作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体育彩票销售预计达到12.5亿元。
(八)全社会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出台了《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分解下达节能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合同能源项目管理、能源审计、节能评估等10余项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要求,加强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严格落实项目能评审查制度,对所有新上项目进行节能评估,从源头上杜绝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建设。支持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190多个,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强对各地州、部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不断提升和增强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和“两个可持续”,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启动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程,艾比湖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在哈巴河等5个县启动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新增林地179万亩、封育98万亩、退牧还草1380万亩。争取国家批复了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规划。加大重点流域污染监测,对全区79条河流、128个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继续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对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良好区域、风景名胜区和人群密集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全面监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加大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入冬以来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为17年来最好年份。
(九)对口援疆高效推进,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
始终把对口援疆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使命,全面落实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援疆工作会议暨产业援疆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全力推进援疆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2年19个援疆省市共组织实施地方援建项目1297个,628个竣工项目通过验收交付使用,援建资金114.2亿元,资金到疆率达到112%。围绕自治区“民生建设年”活动,将75%以上的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一大批民生项目建成使用,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拥护。产业援疆成效明显,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推进产业援疆工作的指导意见》,主动赴10个援疆省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徐工集团、中广核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受援地州,有效促进了受援地县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自治区地方实际引进19个援疆省市经济合作项目1754个,其中新执行项目999个;已到位资金1493亿元,同比增长37.3%。智力援疆成效明显。全年完成柔性引才4184名,组织2587名干部人才赴援疆省市挂职锻炼,通过各类渠道培训新疆干部人才16.3万人次。2.3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进行培训。全面启动自治区县、乡、村干部赴援疆省市轮训工作,培训基层干部人才1.9万人。教育、科技、文化、金融等各项援疆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
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还不高,通道等基础建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外贸形势仍然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企业竞争力不强,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等。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吴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