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地方经济资料库 > 报告·规划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2013年02月06日 15:05   来源:政府网站   

  二、2013年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通道建设,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物价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推进新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围绕经济工作“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的总基调,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确定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我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2011年新疆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要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半以上,以此推算,未来三年我区生产总值增速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以上。但考虑到国家降低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我们不宜在去年11%以上目标的基础上再提高增长预期。其次从我区发展看,2013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近年来实施的项目、政策成效将逐步显现。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013年一批煤制气、煤电、煤化工及钢铁等新项目陆续投产,2012年投产的项目逐步达产,三塘湖矿区总规获批等有利条件增多,预计2013年工业增长15%,第二产业增长15%。我区第一产业一直保持稳定,在不出现较大灾害情况下,预计增长6%。随着各项民生工程效果的逐渐显现,对口援疆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消费增长点和领域进一步扩大,旅游、餐饮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带动第三产业增长12%。由此推算全区生产总值增长在12%左右,安排11%以上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自治区八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也兼顾结合一、二、三产增长情况,是积极的,也是留有余地的。

  确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主要考虑,我区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型特征显著,只有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和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全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全力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一大批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优势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将促进全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产业援疆不断深入,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增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资金来源广泛充裕,都将支撑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确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主要考虑,一方面实现国家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结合我区发展实际,近两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基数不断提高,在没有较大的增资政策、增收因素出现的情况下,预计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考虑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提高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

  确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4%左右,主要考虑,稳控物价仍然是保持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自治区将采取多种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但是,目前我区推动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因素还未根本消除,2012年涨价的翘尾影响预计在2个百分点左右。我区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压力比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逐步推进,市场价格上涨预期仍然较强;同时,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调控目标为3.5%左右,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区居民消费价格一直高于国家1个百分点左右。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4%左右,既考虑了国内外的价格总体形势和区内发展情况,也是为我区经济的发展营造相对平稳的价格环境。

(责任编辑:吴肖叶)

共(6)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